第19章 摇橹捕凤的正主找到了
尚君的姥姥名叫郝万秀,年轻时候和姑姑在估衣街经营一家名叫“郝记鞋花店”的小商铺。
鞋花是以前解放前妇女儿童特别喜欢的东西,将鞋花绣在布鞋上,或者缝在鞋面、鞋帮上是一种美观时尚的象征。
绣花鞋由于制作工艺和用料、用时,一般百姓人家是买不起的。但百姓人家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接在鞋子上绣不行,那么就做出样子来,缝在布鞋上省时省力还能批量制作。
就这样鞋花纸样就这样诞生了,手艺好的有钱有闲的可以购买鞋花纸样在鞋上进行绣制,没有钱的可以几人凑钱购买鞋花纸样,用碎布按照纸样裁剪制作,然后缝在鞋上。
尚君姥姥的姑姑便看到了这一商机,在老家海静县开了一家“郝记鞋花店”北方这种店面很好,也没有好看的鞋花,她就去南方江浙地区寻找好看的鞋花,买来样子再进行重新制版雕刻做成鞋花纸样。
江浙地区可是有名的绣品发源地,那里丝绸、布匹、绣品都是独一档的领先,所以花样也很多。
店开起来就要有帮手,这时尚君的姥姥郝万秀正好能在店里帮忙和姑姑学手艺。
就这样制作鞋花的手艺让郝万秀学了个十成十,再加上年轻人脑子活泛,不但制作传统的鞋花,还制作一些具有节庆特色,祭祀特点等的剪纸花样。
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少见的,由于工艺好赚了钱,便在津城最繁华的估衣街赁了铺子,将“郝记鞋花店”从海静这种小县城,开进了津城这样的大都市。
估衣顾名思义就是旧衣服,也是成衣。当时做新衣服在有钱人家与穷人家来说都是很大的事情,有钱的一年或者做五六身衣服,没钱的几年都做不出一身衣服。
有缝当年典当盛行,有钱人家一夜之间败落比比皆是,典当衣服也成为了当时的风气。不论是富人穷人,没钱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的去典当东西换钱。
《大宅门》里的白敬祺去济南开药铺的时候,用一泡屎典当了启动资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典当铺是什么东西都收的,不过当时当铺掌柜不知道里面是泡屎,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白景琦的戏份了,当场就得被活活打死。
闲话就不多提了,重新说回估衣街,正是由于典当铺的盛行,典当的旧衣服变多,基本上当旧衣服的都是死当,所以典当铺便卖给了估衣铺。
估衣铺再进行清洗,缝补等等工序,然后就拿到铺子里进行出售。最早以前估衣街只有卖旧衣服的铺子,等到繁华起来什么绸缎庄、棉布店、皮料铺、瓷器店都开了起来。让本来就繁华的估衣街变得更加红火。
最鼎盛时期,这里成为华北地区绸缎、布匹、毛皮、服装、笔墨文具、中药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
可想而知1914年尚君的姥姥和姑姑就能从这样的商业街赁到铺子开门做生意,那实力也是相当雄厚了。
果然买卖一开张就迎来了一大批拥趸,尤其是有祭祀特点的纸花样和名人肖像的纸花样更是受到了追捧。就连京韵大鼓名家骆先生都是郝记鞋花店的忠实拥趸。
解放后更是由窦家花轿铺的老板介绍,将鞋花摊子直接摆在了复建的天妃宫门前。
听着尚君滔滔不绝的讲述他们家郝记鞋花铺的历史由来,赵雷和陈晨不由得想到当时华夏那种动乱的场景。
租借地、军阀混战、抗战、解放、新中国成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铭记于心的,然而这些历史事件都能在一间小小的郝记鞋花店里有迹可循。
郝记鞋花店流经的时间历史的沧桑,那么高跷戏里会不会更多,毕竟高跷戏的历史比起郝记鞋花店要久远的多。
当时那些高跷老艺人们在那个年代都是抱着一种什么样子的心情进行表演的呢?
在尚君姥姥郝万秀的摇橹捕凤剪纸套图里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当天真是普天同庆,百年战乱终于结束,老百姓们可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剪纸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发自真心的,那是由内而外的。
可以说除了照片之外,那组套图是当年那个瞬间的定格。
“明年是咱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我想麻烦郭老哥让我看看《摇橹捕凤》这场高跷戏,我想制作一套《建国七十周年高跷戏庆祝组图》”尚君将本次来的主要目的讲述出来。
听到这个邀请郭金桥、赵雷、陈晨互相对望沉默没有说话。
“怎么了,我介要求不好实现吗?”尚君疑惑的看着面前这三人。
“尚老师,我要说《摇橹捕凤》已经接近失传了你信不信?”郭金桥寻思下组织了下语言。
“啊?接近失传了,1949年的时候不是还演过嘛?年头也不算远,应该能传下来吧。”尚君真的不明白这么好的高跷大戏为什么会失传。
他们家一个小小的鞋花店都传承至今,别说是人数众多的高跷戏戏码了。
“哎,也是怪我们不争气,没有把老师傅们的技艺传下来,原因还是挺多的,个人的自私也好,被金钱蒙蔽双眼也罢,反正就是挺……”郭金桥说着又长叹一声。
其实戏码的遗失也不是郭金桥想看到的,传承到他这第三代已经是就剩下这么点场面了。
满打满算只有三个角色有大场面,公子、渔翁、老作,头棒也只有打棒的小场面,也不算是有戏吗的大场面。至于青杆、白杆、英哥、樵夫、丑鼓、俊鼓、前锣、后锣都沦为了配角,或者直接就成了路人。
如果把高跷戏真正当作戏曲来看的话,那么画上脸穿上衣服的十二个角色绝对不会有配角的存在,因为人数实在太少了,这些角色肯定或多或少都在场面里进行演绎。
至于怎么演绎,现在人已经不知道了。也就是说那些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已经失传了。
而摇橹捕凤作为高跷戏里的一场大戏,可以说已经濒临失传,如果现在高跷戏表演红没有人再表演,那过个一二十年那就真正的失传了。
尚君听出了郭金桥的言外之意,也跟着哀叹一声,他是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失传这件事情屡见不鲜,有很多技艺都面临着失传,一些七八十岁的老艺人们空攥着手艺找不到传承人,这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眼泪。
尚君很能共情,郭金桥看向赵雷和陈晨:“尚老师你来的还不晚,眼前这两位会头就打算重新恢复《摇橹捕凤》这场大戏码。”
尚君疑惑的看向赵雷和陈晨,不是他不相信,只是眼前这两位实在太年轻。
津城有句俗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两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别是一时冲动就三两天热度,过后就提也不提这一茬了。
这样的年轻人尚君见过的太多了,也都寒了心。
赵雷看出了尚君眼中饱含的意思,也有些争胜的不服气:“尚老师,别看我俩年轻,但是对传统文化是非常热爱的,我们不想这么好的东西失传。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俩个人决定恢复《摇橹捕凤》,让我们的高跷队专门表演这个场面。”
尚君看着赵雷情真意切的说着,看眼睛是十分真诚的,再看向一旁的陈晨也是满脸的严肃认真模样。
尚君心中疑虑打消了四五分:“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复原《摇橹捕凤》?”
“我开发了一套AI程序,准备用大数据和AI技术来初步复原《摇橹捕凤》的场面,现在程序基本上已经可以运行,差的就是49年您姥姥制作的那一套图组进行扫描,等扫描完后开始跑高跷戏的大模型,让AI推演整个场面。等场面初步推演出来,再结合老艺人们的口述继续让AI进行推演,最后再结合所有十二个角色的动作场面进行最后的AI推演,从而恢复整场的《摇橹捕凤》戏吗!”陈晨将计划简单讲述了一遍。
听上去虽说简单,可里面的过程肯定挺复杂的。尤其是涉及到AI技术更是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尚君和郭金桥对AI不是很理解,不过听陈晨说的还挺靠谱。
“我姥姥的那套图组,我这里并没有原件,我这里只有一些照片还是挺清晰的,这些照片我可以提供给你们。”尚君想了想决定帮这两个小年轻一把。
“你看尚老师多痛快的一个人,说提供照片就提供照片,这下第一步就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找些老艺人讲述,我今天邀请来的几位老艺人都是第三代,我是其中最小的,或许在他们口中可以了解一些事情。”郭金桥也在一旁锦上添花。
赵雷和陈晨一听两人这么说,心中真的十分欣喜。让他们颇感头疼的两件事就这么被轻而易举解决了。
还想着怎么去找清楚一些的照片,没想到竟然就在尚君手里。
再加上还健在的第三代高跷艺人们,总能从他们那里打听出一些关于《摇橹捕凤》的事情。最后就简单了赵雷他们自己的长青高跷队就能够解决了。
今天果然没有白来,一下就解决了三大问题,接下来就是拉投资了,陈晨是需要一些资金来购买设备的,跑AI大模型要用到的算力是巨大的,现在他的那张显卡有些捉襟见肘了。
不过没关系,陈晨打算碰碰运气,给以前大厂认识的几位**打个电话询问下他们有没有兴趣。
